大嶼
藍碳研究

評估大嶼山濱海濕地對香港碳封存的貢獻

關於本研究

本研究項目【評估大嶼山濱海濕地對香港碳封存的貢獻】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團隊負責,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項目由2023年5月展開,為期三年。

團隊將會量化大嶼山不同的濱海濕地類型(包括紅樹林、沼澤、沙坪及泥灘)的碳儲量、測定各濱海濕地類型碳封存的速率、探討濱海濕地碳儲量及碳封存的空間差異及控制因素,以及評估不同生境管理對濱海濕地碳儲存及碳封存潛力的影響。研究結果將為大嶼山濱海濕地碳儲量及碳封存速率提供重要的數據,並揭示濕地保育及管理對香港實現2050年碳中和及緩解未來氣候變化的潛在好處。

了解更多
arrow_forward

濕地和藍碳

濕地是全球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於碳封存中扮演重要角色。被植物覆蓋的濱海濕地能儲蓄大量碳,其碳存被稱為「藍碳」,於近年在國際上備受關注,作為一個以自然為本的氣候解決方案。

香港擁用各類型的濱海濕地類型,例如紅樹林、沼澤、沙坪和泥灘。可是,廣泛的人類活動和污染對這些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削弱它們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

了解更多
arrow_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