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研究

本研究項目【評估大嶼山濱海濕地對香港碳封存的貢獻】由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團隊負責,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項目由2023年5月展開,為期三年。

研究背景

濕地是全球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於碳封存中扮演重要角色。被植物覆蓋的濱海濕地能儲蓄大量碳,其碳存被稱為「藍碳」,於近年在國際上備受關注,作為一個以自然為本的氣候解決方案。但是迄今,有關香港濱海濕地碳存儲、吸收速率及控制因子的野外研究仍甚缺乏。

了解更多
arrow_forward

香港擁用各類型的濱海濕地類型,例如紅樹林、沼澤、沙坪和泥灘。這些脆弱又寶貴的生態系統正面臨日益加劇的人為干擾。城市化及填海造地的工程對這些未受干擾的區域施加壓力,導致它們逐漸被破壞和開發。此外,廣泛的人類活動和污染對這些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削弱它們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的丐功能,其中包括氣候調節。

現有的保育項目主要集中在保護和提升生物多樣性,忽視了其他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例如氣候調節和碳封存。本研究項目通過研究大嶼山不同類型的濱海濕地對碳封存和未來氣候變化的頁貢獻,並填補現有的知識漏洞。本研究項目亦旨在通過帶出有效濕地保育和管理中產生的額外增益,特別是通過同時提供多種生態系統服務,以補充現有的濕地保育工作方式。

大嶼山保育基金

政府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會設立10億元的「大嶼山保育基金」,在大嶼山推動保育工作,及在一些鄉村和社區進行小型地區改善工程,以支援保育措施。

基金用以支援落實大嶼山保育工作,提高社區對大嶼山保育的意識,以及促進社區人士參與實踐保育理念,冀能為現今世代及下一代營造優質生活環境。

了解更多
arrow_forward

研究目的

量化大嶼山不同濱海濕地類型(包括紅樹林、沼澤、沙坪及泥灘)的碳儲量

測定大嶼山不同濱海濕地類型碳封存的速率

探討濱海濕地碳儲量及碳封存的空間差異及控制因素

評估生境管理對濱海濕地碳儲存及碳封存潛力的影響

預計本項目研究結果將提供對於濕地保育和管理的有效見解,以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並減緩氣候變化的問題。

研究地點

公眾參與及活動

我們的研究團隊不僅致力於在學術界,而且致力於在當地社區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將納入社區參與計劃,旨在獲得曝光率並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研究產生的影響力。這些活動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Facebook 專頁

舉辦公眾講座和展覽

策劃公民科學家計劃

派發相關資訊宣傳小冊子